当前所在的位置:学校新闻 >> 夜大成教 >> 学习资料 >> 成考试题

华文学院课程导航

报名咨询电话

成考试题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题库汇总(二 )

发表时间:2015-11-19 14:13:16 点击:12493 来源:华文学院

1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102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

103、. 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104、 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105、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职责分开

10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107、.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8、计划和市场是划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

109、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110、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次深刻的革命,这是因为它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

111、在社会结构中居基础地位的是经济结构

112、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1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114、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15、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11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论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17、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1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9、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120、.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21、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

122、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2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124、邓小平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2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127.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论断是邓小平

1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129.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130、“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13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1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而贯穿其中的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与时俱进
136.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37、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历史的客体特指历史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事物
138、.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

139、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源是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

1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1、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142、.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144、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45、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146. 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4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48、辩证唯物法人为,发展的实际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9.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15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151、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52、 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53、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54.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155.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56. 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15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58.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159、“一切以地点实践、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16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161、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16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

16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

164 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65、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朴素唯物主义

16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67、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客观世界最普遍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168、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
169、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0、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17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7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73、古云:“奢靡之始,危之亡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174、 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包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5、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76、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77. 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178.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79、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180、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18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18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83、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84、.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85、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由相对走向绝对

186、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187、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188、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

189.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9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形式
191、客观真理是指正确认识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9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劳动
193. 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19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95、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196. 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19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98.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99、在现代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的要素是科学技术

200、.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想了解更多学历课程资讯,请致电:400-021-8600
关于华文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